中外交流场合,发言者讲的明明是外语,但听众戴着耳机听到的却是汉语;国际讲坛上,一国语言传出同时被戴着耳机的多国听众听成本国语言———这就是借同声传译助“一耳之听”。
以往同声传译多见于国际交往之中。随着我国加入WTO后,同声传译广泛运用在商务活动中,特别是近年来展会业的飞速发展,同声传译几乎成为展会业的衍生品。当今市场上对口译人员,尤其是同声传译员的需求很大,开出的酬薪不菲。一次8小时左右的会议,翻译报酬可达1.2万元。同声传译可谓“吐字如金”,因而这个行当也号称翻译界的“金领”。
同声传译“应市而生”
据悉,我省的同声传译员不足20人,这与武汉日益国际化、承接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的形势相比,是极不协调的,因此同声传译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。武汉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湖北大学、中南民族大学等院校瞄准这一人才市场,在同声传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。
在我国,直到上世纪70年代,翻译才逐渐成为热点,但人们认为翻译只是一个技巧,而不是一门学科,因此理论研究没有真正开始。随着中国加入WTO,与各国的联系日益频繁,外资企业不断涌入,合作的机会增多了,交流上的障碍亟待解决,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。
前些年,武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极个别学生开始涉猎这个行当,被一些单位、企业邀去承担同声传译的工作。市场一度反响良好,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。
两年前,该院根据市场人才需求,调整了教学课程,在原有口译课的基础上,为研究生开办了同声传译课。虽然是门新课,但选课就有40来人。学生既学到知识,又能在假期做高薪兼职,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,而且为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前景光明的坦道。
2002年,武大为迎接110周年校庆,考虑到届时会有众多国际知名专家、学者来校演讲、做报告,外语学院特地成立了一支口译队。7位成员都是来自该院的研究生。团队的建立使准同声传译员更加全身心投入其中。在去年的校庆上,这支口译队保持了良好的团队精神,互相合作,为校增色添光不少。
智慧汗水筑就“金字塔”
同声传译一句话翻译完,一般与原话说完仅隔3秒钟,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。武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、武汉市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吴钟明说:“同声传译员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、心理素质、身体素质、思想素质、文化素质及敏捷思维等。除了扎实的外语基础水平外,还要经过专业职能培训,才能造就综合性特殊人才。”
同声传译翻译时,戴着耳机的同声传译员紧盯发言者的口形,凝神聚听讲话内容,还要进行笔录,要在瞬间译成汉语,传递给戴耳机的听众。耳听,眼看,手记,嘴说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,同声传译员有时被戏称为“精神分裂者”。
武大的专家、老师们做了大量的钻研、编写工作,为学生们量身制作了同声传译的教材。课程老师还专门设置了模拟课堂,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的形式锻炼学生对会议上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“一心四用”是在刻苦的训练中磨练出来的。日常训练中,学生们要听磁带练听力,这种听力磁带要反复听上千小时;练笔录要挥笔如流,闪电般记录瞬间一刻;看书训练是看完书后,再对书进行回忆;练得较多、也较难的就是“影子训练”,也叫跟读训练。你说完了,口译员也说完了。
除了基础培训外,学生还要培训口译技巧。如在翻译一句话时,可以适当地加上“地点是”、“时间是”等词语过渡,以争取时间思索下一步的翻译。口译员的脑袋里一般有两个“仓库”,大仓库记录常规性的记忆,小仓库是用来记忆现场的句子,当小仓库一收到信号,便从大仓库中提取资料。可以说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。
同声传译人才辈出
经过艰苦的培训,武大的教授开始把这批学生推到实战的现场。武大召开的国际会议机会比较多,这给学生很多的锻炼机会。在该校召开的学术国际研讨会上都能看到这支口译队成员的身影。
这些学生逐渐走出了校门,经历各种国际会议。今年7月,外交部组织各国大使登华山时,因为李娜同学外语基础扎实,给翻译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现在外地的一些国际会议要找口译员,都慕名到武大来要人。
今年5月中旬,在武汉大学举办的“话语与交流”新视野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,在长江油轮上举办了一场古今中外服饰展,展出了英国、德国等和中国各朝代琳琅面目的服饰。夏方耘同学在其担当翻译,本对古式服装不了解的她,在短短的时间内,迅速掌握相关的资料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。
彭珺同学长期担任欧盟国际助老会中国区项目的翻译,参加其项目的年会、培训会、财务会,还参加湖南欧盟中小企业洽谈会,每次露面都表现出非凡的同译水平。
今年10月,武汉一大公司准备召开关于WTO的国际会议,现已提前在武大预订了口译员。“我们的同声传译工作要攀登‘金字塔’塔尖,还需要不停探索、不断努力。”武大外语学院副院长吴钟明说。
|